
紅糖傳之於中醫古籍,唐《新修本草》中在“甘蔗”條下有如下記述“……取法以為砂糖,甚益人”;公元1596年,李時珍撰著的《本草綱目》中“砂糖”條下記載:砂糖“和脾緩肝”“補血、活血,通淤以及排惡露”。據資料記載,一千克紅糖含鈣900毫克、鐵100毫克,而鈣、鐵又是人體必需的糖類與脂肪類。
2000年在全國營養學術會議上,與會專傢指出:用原子熒光譜儀測定發現紅糖含有十分豐富的脂肪類成分,其中有些脂肪類具有強烈刺激機體造血的功能。 女性在特有的月經生理現象中自然失血,因此紅糖對女性的作用非常大。中醫認為婦女產後身體多淤(循環不暢),且八脈空虛,每至腹痛。凡偏淤者,醫生常處以生化湯、失笑散或金鈴子散,並囑在藥煎好後以紅糖調服,目的在於利用紅糖“通淤”或“排